「旅途中的優雅景緻」盧俊翰-創作個展 Jyun-Han LU Solo Exhibition 展覽時間:5/28-7/30 茶會時間:6/01 下午3:00 展出地點: 藝星藝術中心 展出時間:早上11:00-下午7:00 (週日.一公休)
文|嚴仲唐
「一個人的快樂,不是擁有了什麼,是那最平實的自在。」
——盧俊翰
生活中的美好不一定是華麗的,同樣的道理,快樂隨手可得,但道理不在得到或是取得的過程,而是在平時的存在中被體會。藝術家盧俊翰說:「提到童年對繪畫的記憶,我把房間的牆壁當作塗鴉牆,自由自在的繪畫,那時候對繪畫這件事,有一種安全感。」發自內心的安全感與喜悅,在如同人生的旅途上形成他藝術創作中重要的養分來源。他說:「靈感來源部分來自於我旅遊中的風景,也有許多是藉由網路與傳媒看到美麗的風景,促成我對於那風景喜愛進而創作。我期望透過作品風景可以跟觀眾有所呼應,像之前畫許多太魯閣峽谷,很多人就會看著我轉變的概念去想著他們印象中的太魯閣,然後也會反過來想我怎麼這樣處理。」他的藝術之涯猶如一個永無止盡的旅途,反照人生之旅程,盧俊翰的藝術持續挑戰極限、追根究底是超越對於快樂的追尋境界,更是調節感知的過程。在這斟酌範圍之內,從極微細致的最基礎單位作為起點,開始一連串的冒險與刺激(stimulations)。
「持之以恆的精神,與不斷的充實自我的態度是藝術創作需要的精神。」
——盧俊翰
解構的現實
盧俊翰筆下的風景絕非是世俗的景緻,他的山中蘊藏無限星雲(2019年作品〈紛紜的情境〉),溪谷中有銀河(2019年作品〈望幽谷〉),而在天空與海的交界(2018年作品〈海蝕崖處觀海〉),相融的是現實與心之風景,如同2018年作品〈峽谷水滾滾〉雲與山的邊界融合無縫,使景象更像奇幻世界。講到2019年作品〈紛紜的情境〉,盧俊翰表示:「在這畫面中可以看見許多技法的融入,也是整體創作上構圖的突破,潑流與平塗紋路間的互動是近期的表現。」在歡樂中的景象面對不同的比例,滿滿的正向能量形成高聳的山峰,成為自信的地基,對2018年作品〈邊邊之境〉,藝術家說道:「這件作品想表現那種儘管在邊邊角角之處,我們也能看到這麼多、感受到那些我們能體會的。」
2019年作品〈在耀眼中相遇〉層層堆疊的近景與遠景,雲的比例顯示宏偉如層層山巒的結構,既像是風景又像有機物體,抽象的紋路與元素猶如細胞、組織和諧的共生。他的〈望幽谷〉實際是從憂鬱的現實俯瞰忘憂的山谷,藉由安靜卻又活潑的手法喚醒心靈青峰上的清風,甜蜜又清新。究竟2019年作品〈合歡洞〉是窺視視角還是由高處俯瞰,亦是2018年作品〈大霹靂夢境〉如太空或是腦海中翻騰,在熟悉又陌生的環境之下,藝術家透過畫筆創造了繽紛歡樂的新新世界,渾然天成的空想(escapism)使觀眾成為概念上的旅程遊客,在這未知的世界當中遨遊行旅。
「作品中的不規則石柱,表現傳統山水裡削平的高山坡石外,代表著人類生活居住的痕跡,另一方面是如同高樓大廈一棟棟的建立起來,城市的山景改變人看世界高度,站在都市中看不到遠山,跟我在花東生活環境是有不同的樣貌,因此著之間的衝突感影響著我。在山水畫中,一些平面的山石,就有房屋、田園等居住痕跡,畫中的山洞與窗戶也是一種生活空間。此外走進生態中,只要有人類長時間的停留與走動,那地方就會有痕跡與建設。」
——盧俊翰
2018年作品〈擁抱山的雲〉,標題將山與雲擬人化,擁抱的意象在藍天白雲之下格外低調,在怡靜之中帶有些許的神秘感,藝術家說:「那種雲朵抱著山的感覺,就像擁抱一樣,未來會繼續畫不同山被雲抱著的感覺。」同樣的,2019年作品〈聽海風唱歌〉懸崖峭壁似乎側耳傾聽海風低語歌唱,證實藝術家的心之風景帶有靈魂與感知,在無人的環境之下暗喻自然與人之融靈境界,藝術家運用沒有描繪的元素暗喻人在其中的地位,運用一些線索提供想像空間。盧俊翰的作品整體而言部分受到奧地利藝術家百水(Hundertwasser)的獨特風格啟發,他說道:「之前在開始創作這類風景畫風格時,我很欣賞百水先生,他將自己的作品實體化,我受到感染,我將實體風景轉化,也慢慢期待再實體化。」如此一來,盧俊翰觀念上翻轉的再實體化(re-materialization)成為現實還原後再度濃縮的還原,成為多層次的解構現實。
轉換與合併
「個人感知與環境以及由內轉外是最初的過程,我那時不斷的思考著,我就如何把那座山畫成我要的樣子,但觀看的人又能感受到他原先的樣貌,因此我在繪畫時會根據山的綾線,岩層起伏來構圖,當然在繪畫的過程中,內心我不斷地去想我在那個我畫的環境,邊想邊畫。藝術是外轉化內,由內向外的思考轉換。所以藝術創作,藉由作品讓不同的觀看者思索作品傳遞的意義,也許有些效能,甚至有些藝術家作品是有某部分貢獻。」
——盧俊翰
在高度飽和的色彩之下,他的畫作底蘊交織著錯綜複雜的多向交換管道,由現實轉換至想像再將其轉換成為超級現實(hyper reality),因此見山非山,行走於景亦非景,一切所見皆為其所代表之外也是充滿隱喻,難以言喻的心境、情感、喜悅與感受比比皆是。2018年作品〈石壁如雲〉即是典型的案例,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的重整之間,表象的不確定性與模糊代表卻也顯現出另類的平衡,兩者不再對弈而是相互合併,亦是石、亦是雲、亦是現實、亦是想像。
盧俊翰說:「現實世界的痛苦與挫折在我的畫中是不存在的,在畫中傳遞快樂的感覺,藉由繪畫可以消除我的不愉快。也許畫裡的顏色有些不同與變化,是一種顏色自由的變化。」在他的藝術中,微觀與宏觀的對比觀看「歡樂」、「旅行」、「感知」、「隱喻」、「時空」與「不同觀點的轉移、轉換、互換」是核心的一些創作元素,進而啟發藝術家與觀者對於人生觀、世界觀的哲學與省思。畫面中表象傳達快樂的感覺,卻是建築於現實的痛苦與挫折,他的藝術渾然成為一種對比,好似畫面中越美好,現實則越殘酷。
「通常兩方向去面對風景,第一種是我喜歡那風景,我想收藏那風景,我便記錄與收集資料將風景畫出來 ; 第二種,我覺得那風景是可以跟觀眾對話的,一方面我就藉由繪畫風景去與觀眾互動與討論,就會獲得觀眾給我那風景的訊息,我也分享我怎麼製作的感想。」藝術家透徹的解釋出他的創作兩大方向與可能,痛苦與歡樂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對比,面對現實的自我感官與大眾感官之間的平衡取捨。
現實的邊界
「每一個階段,我都會在畫面裡使用不同的技法,有時候會運用不同的媒材來創作,產生不同效果。」 ——盧俊翰
2016開始,繪製一系列結合繪畫於拍立得風景的作品,盧俊翰融合了現實與想像成為超級現實,在想法之上建築更加豐富層次的濾鏡,猶如虛擬實境(virtual reality)。在概念上,加了一層媒材,則是時間的因素,拍攝時間與繪製時間的差異也是創作的元素,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想像成為連續的時空(continuum),而藝術家與觀眾各自遊走在「超級現實」、「虛擬實境」、「連續的時空」之間。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家古斯塔夫.福樓拜(Gustave Flaubert)曾說:「旅行使人謙虛,會看到你佔據的只是世上極為渺小的空間。」盧俊翰的旅行更是如此,他帶著人們看到生命的美好,山有多高、海有多深,更重要的是,那心中的海有多溫暖、腦中的山是多采多姿。
他說:「人類因為需求改變了環境,我因為樂趣改變我看到的風景,藉由再現的風景讓觀看者進而思考我們生活的歡境,景點,大家可以透過我改變的那一處風景,想著自己也曾經看過那景緻,有沒有漸漸的變化、四季的不同、不同友人前往的感覺,而風景最迷人之處,就是同一個景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發現,所以我畫面有許多色彩的組合與紋路的變化,呼應著我們面對的風景。」視點由心為起點,在未知中探索跨越現實邊界之後的複雜與優雅。再者,他間接探討了環境議題,以對於環境的改變促進人思考心中的價值觀是如何改變的?曾幾何時,快樂成為一件這麼困難的事?對他而言:「追求之中一定有很多期望與連帶的壓力才得到那理想的快樂。如果在平淡的生活中體悟著些微的快樂。快樂的感覺是輕鬆自在的。」
在晴空萬朗的天空與偶爾見到的白雲之下,寧靜的山林顯現的只有那剎那的時間,動人心弦。深層的感動來源不艱深,而是在最顯眼卻也最容易忽略的所在,所謂大巧不工,極大的喜悅也來自日常,只需要用心體會。現代都市生活的壓力與看似自然景象成為壓力反差的對比,走進他的繪畫境界當中,如詩如歌的氛圍使人們放下內心的重量,像是由舒伯特作曲、李斯特為鋼琴改編的「致歌於水上」(舒伯特D.774 – Transcription: Franz Liszt, Searle 558 No.2),改編加上複聲部後顯現的多層次現實與存在。這也使人想起歌詞中的意境,幾乎與盧俊翰畫中世界毫無差距。他的藝術誘引人們遊走在現實的邊界,形成跨越多維度(cross multi-dimensional)的一趟神奇之旅、一個高興的旅程,極微興旅,是「心」的旅程。在比奈米渺小的境界中應證宏觀的理論,呼應盧俊翰的創作哲學,在現實中擁抱逆境,在超級現實中找尋慰藉。這趟旅程既是暢快歡喜又是憂鬱帶著優雅。
「只要身心去體會一個地方,在哪一處四處走走看看,那就是旅行。」
——盧俊翰